【媒體報導】【USR亮點故事】一針一線分享愛——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
文‧圖|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「消失的針線——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」 計畫團隊
改編|郭雯雅 (USR推動中心 小編)
傳統文化承載民族各樣風情與時間的淬鍊,默默地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。但伴隨著科技快速進步,傳統手工藝卻開始被時代潮流淘汰,成為長輩口中的兒時記憶。刺繡就是其中一個例子。
刺繡是一種利用針線在織物上繡製各種裝飾圖案的傳統手工藝文化,分為電繡與手繡。常見於學生制服上的學號,一般衣服上也會出現電繡的裝飾圖案。而神明服飾或宗教用品上華麗的刺繡,或古裝上精美的刺繡,則是比較費時費工的手繡品。由於手繡品價格昂貴,市場需求大減;再加上刺繡技術門檻高,是一個需要大量耐心、費時又傷眼的工作,刺繡技術的傳承出現斷層,沒有年輕血液注入,只剩老一輩的師傅在支撐這個產業。如何讓刺繡的技術文化得以傳承、再生,是眾多傳統文化共同面臨且急需解決的問題。
工藝 vs 公益——知福、惜福、再造福
2022年,COVID-19疫情肆虐,每個人都深受影響,打亂日常生活的節奏。計畫團隊的莊央姍並沒有向疫情屈服,為了她所珍重卻正受疾病之苦的盧亨如老師(註一)與公公,她決定參加苗栗通霄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往北港的進香活動(註二) ,為他們祈福。
「你們要不要一起做一件好事?」莊央姍不希望單獨一人跟隨媽祖的腳步,而是聚集眾人為這片土地貢獻心力。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專長——刺繡,一針一線地傳遞真摯情感給有緣人。她廣邀周遭親友和同伴組成「刺繡故事屋」,希望利用刺繡做出結緣品將心意發送給有緣人,讓更多人感受到他們的善與愛。
結緣品以何種樣態呈現?莊央姍考慮許久。她希望結緣品除了讓大眾接收到他們的心意外,還能實際運用在生活中,藉機推廣刺繡技藝之美。於是她將結緣品以飲料提袋與手提包呈現,如此一來結緣品不僅能融入有緣人的生活,還能將刺繡的美展現出來,進一步推廣刺繡工藝。活動從想法萌芽到實現僅有兩個禮拜,留給團隊的時間並不多,團隊的學生只要一有空閒就會去趕製結緣品。儘管製作過程勞累,但一想到能把自己的心意傳遞出去,那些疲憊就會被愉悅的感情替代掉了。
用刺繡尋找感動地圖
由於雲林縣為白沙屯進香的必經之地,當地媽祖信仰濃厚,「消失的針線——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」計畫團隊將傳統刺繡文化與當地宗教文化結合,開啟了媽祖廟宇的刺繡壯遊之旅。實地踏查臺灣各地的媽祖廟宇,深入了解臺灣傳統廟宇中的刺繡,並推展研究及修復廟宇傳統刺繡文物的工作。同時帶著民眾與學生們實地認識刺繡傳統工藝,進而增進在地文化認同感。
文化傳承 記憶永存
經由結緣品,莊央姍發現這是能讓大眾發現刺繡之美的契機。在南應大工作的她以刺繡為主軸,設計出一套能學以致用的課程,邀請雲林在地國小及附近社區加入,讓當地居民有機會體驗刺繡,讓他們了解刺繡不僅只是一項傳統工藝,還是一種傳遞情感、保存記憶的方法。起初,計畫團隊成員擔心居民對活動不感興趣,沒想到僅於周邊幾個學校與社區宣傳,短短時間內活動就報名額滿,受到出乎意料地歡迎。
「我們經常與刺繡工藝師傅交流,但其實他們都還是會偷囥步......」即使遇到困難,例如師傅不會或是不願教,團隊還是會努力研究,將艱澀難懂的傳統技法破解、轉譯成更容易學習並融入生活的教程。
為了讓南應大跨科系的學生都能一同體會刺繡技藝之美,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陸續開設了許多相關課程。偶然在某學期的歐技手繡課程中,他們發掘了一位深受刺繡工藝吸引的學生——生活服務產業系的吳雅雯,就是一個從刺繡新手變成小老師的例子。
吳雅雯從未接觸過刺繡,經常在學習刺繡的道路上遇到挫折。刺繡相當費時費工,每當她在某個技法遇上瓶頸,都會利用空閒時間主動詢問老師,「因為有老師不厭其煩的教導,我才能一路堅持下去。」因為其認真學習的態度與熱忱,慢慢地從初學者的角色變成固定課程班底,最後從學生成為小老師,協助刺繡中心的國中小體驗活動。
「技藝是一個專長,而記憶會永遠留存在孩子心中。」莊央姍提到,傳承並不是口頭說說,而是要融入生活打動人心。刺繡技藝不該就此被埋沒,反而應搭上資訊快速傳遞的便車,順應時代潮流打造文創商品,計畫透過祈福行動及各種教學課程播種在人們心中,讓更多人了解刺繡技藝之美,甚至願以刺繡為業,讓這項工藝文化得以傳承,綻放於這片土地再現生命力。
原文轉載:https://usr.moe.gov.tw/tw/newsletter?vid=13&id=532
改編|郭雯雅 (USR推動中心 小編)
傳統文化承載民族各樣風情與時間的淬鍊,默默地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。但伴隨著科技快速進步,傳統手工藝卻開始被時代潮流淘汰,成為長輩口中的兒時記憶。刺繡就是其中一個例子。
刺繡是一種利用針線在織物上繡製各種裝飾圖案的傳統手工藝文化,分為電繡與手繡。常見於學生制服上的學號,一般衣服上也會出現電繡的裝飾圖案。而神明服飾或宗教用品上華麗的刺繡,或古裝上精美的刺繡,則是比較費時費工的手繡品。由於手繡品價格昂貴,市場需求大減;再加上刺繡技術門檻高,是一個需要大量耐心、費時又傷眼的工作,刺繡技術的傳承出現斷層,沒有年輕血液注入,只剩老一輩的師傅在支撐這個產業。如何讓刺繡的技術文化得以傳承、再生,是眾多傳統文化共同面臨且急需解決的問題。
工藝 vs 公益——知福、惜福、再造福
2022年,COVID-19疫情肆虐,每個人都深受影響,打亂日常生活的節奏。計畫團隊的莊央姍並沒有向疫情屈服,為了她所珍重卻正受疾病之苦的盧亨如老師(註一)與公公,她決定參加苗栗通霄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往北港的進香活動(註二) ,為他們祈福。
「你們要不要一起做一件好事?」莊央姍不希望單獨一人跟隨媽祖的腳步,而是聚集眾人為這片土地貢獻心力。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專長——刺繡,一針一線地傳遞真摯情感給有緣人。她廣邀周遭親友和同伴組成「刺繡故事屋」,希望利用刺繡做出結緣品將心意發送給有緣人,讓更多人感受到他們的善與愛。
結緣品以何種樣態呈現?莊央姍考慮許久。她希望結緣品除了讓大眾接收到他們的心意外,還能實際運用在生活中,藉機推廣刺繡技藝之美。於是她將結緣品以飲料提袋與手提包呈現,如此一來結緣品不僅能融入有緣人的生活,還能將刺繡的美展現出來,進一步推廣刺繡工藝。活動從想法萌芽到實現僅有兩個禮拜,留給團隊的時間並不多,團隊的學生只要一有空閒就會去趕製結緣品。儘管製作過程勞累,但一想到能把自己的心意傳遞出去,那些疲憊就會被愉悅的感情替代掉了。
用刺繡尋找感動地圖
由於雲林縣為白沙屯進香的必經之地,當地媽祖信仰濃厚,「消失的針線——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」計畫團隊將傳統刺繡文化與當地宗教文化結合,開啟了媽祖廟宇的刺繡壯遊之旅。實地踏查臺灣各地的媽祖廟宇,深入了解臺灣傳統廟宇中的刺繡,並推展研究及修復廟宇傳統刺繡文物的工作。同時帶著民眾與學生們實地認識刺繡傳統工藝,進而增進在地文化認同感。
文化傳承 記憶永存
經由結緣品,莊央姍發現這是能讓大眾發現刺繡之美的契機。在南應大工作的她以刺繡為主軸,設計出一套能學以致用的課程,邀請雲林在地國小及附近社區加入,讓當地居民有機會體驗刺繡,讓他們了解刺繡不僅只是一項傳統工藝,還是一種傳遞情感、保存記憶的方法。起初,計畫團隊成員擔心居民對活動不感興趣,沒想到僅於周邊幾個學校與社區宣傳,短短時間內活動就報名額滿,受到出乎意料地歡迎。
「我們經常與刺繡工藝師傅交流,但其實他們都還是會偷囥步......」即使遇到困難,例如師傅不會或是不願教,團隊還是會努力研究,將艱澀難懂的傳統技法破解、轉譯成更容易學習並融入生活的教程。
為了讓南應大跨科系的學生都能一同體會刺繡技藝之美,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陸續開設了許多相關課程。偶然在某學期的歐技手繡課程中,他們發掘了一位深受刺繡工藝吸引的學生——生活服務產業系的吳雅雯,就是一個從刺繡新手變成小老師的例子。
吳雅雯從未接觸過刺繡,經常在學習刺繡的道路上遇到挫折。刺繡相當費時費工,每當她在某個技法遇上瓶頸,都會利用空閒時間主動詢問老師,「因為有老師不厭其煩的教導,我才能一路堅持下去。」因為其認真學習的態度與熱忱,慢慢地從初學者的角色變成固定課程班底,最後從學生成為小老師,協助刺繡中心的國中小體驗活動。
「技藝是一個專長,而記憶會永遠留存在孩子心中。」莊央姍提到,傳承並不是口頭說說,而是要融入生活打動人心。刺繡技藝不該就此被埋沒,反而應搭上資訊快速傳遞的便車,順應時代潮流打造文創商品,計畫透過祈福行動及各種教學課程播種在人們心中,讓更多人了解刺繡技藝之美,甚至願以刺繡為業,讓這項工藝文化得以傳承,綻放於這片土地再現生命力。
原文轉載:https://usr.moe.gov.tw/tw/newsletter?vid=13&id=532

